今日,罐頭食品早已成為超市貨架上的日常選擇,不論是午餐肉、蕃茄醬還是水果罐頭,都是家中常見的存糧。但你知道嗎?這項看似平凡的發明,其實誕生於炮火與飢餓之中,源頭更可追溯到拿破崙時代?

罐頭誕生的背景

19世紀初,拿破崙·波拿巴正為法軍遠征而煩惱——軍隊常因補給腐壞而戰鬥力大減。為了解決糧食保存的問題,拿破崙於1795年懸賞12,000法郎徵求長期儲糧的方法。
這項挑戰引來法國廚師兼糖果製作人 尼古拉斯·阿佩爾(Nicolas Appert) 的關注。他發明了一種方法:將食物密封在玻璃瓶中,再加熱消毒。這個過程類似現代「真空殺菌法」,成功延長了食物的保存時間,被譽為罐頭之父。
現代罐頭的雛形

玻璃瓶雖然可行,但易碎不便攜。1807年,英國人 彼得·杜蘭(Peter Durand) 接過棒子,改用金屬錫罐盛載食品,並於1810年申請專利,成為今日金屬罐頭的原型。這讓罐頭迅速普及於英軍和船隊,成為「遠征的生命線」。
不過初期的罐頭打開並不容易,甚至需以錘子和鑿子開封。直到1858年,美國才發明出第一款實用的罐頭開罐器,讓罐頭真正成為平民百姓可輕鬆享用的食品。
從戰場走進廚房

罐頭技術隨著兩次世界大戰廣泛應用,不僅為士兵提供穩定糧食,也為全球工業化食物保存奠定基礎。戰後,罐頭食品由軍需品轉為平民市場主角,並走向商品多元化:從肉類到甜品,甚至是寵物糧食,都能見到罐頭的蹤影。
現今,罐頭不只是方便食品,更象徵著一場科技與生活的結合——將時間與味道,一同封存在金屬盒中的微小奇蹟。
延伸閱讀:
DNA冷知識|解開生命的密碼 從基因研究到數據存儲 DNA的潛力無窮無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