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如何影響皮膚顏色|其實可以「染」皮膚?

很多人或許聽過「多吃胡蘿蔔會使皮膚變橙」這類說法。雖然聽起來像都市傳說,但科學研究確實指出:某些食物若攝取過量,其中的色素可能累積在皮膚中,從而改變皮膚色澤。下面讓我們一起探究這背後的真相。

胡蘿蔔、菠菜與南瓜:色素“上身”

胡蘿蔔、菠菜與南瓜:色素“上身”

這些現象的主角通常是類胡蘿蔔素(carotenoids)——一類存在於許多深色蔬果中的天然色素,例如 β-胡蘿蔔素、葉黃素、番茄紅素等。這些色素具有脂溶性,能夠在血液及皮膚脂肪組織中累積。當攝入量過高時,它們或許會在皮膚表層沉積,尤其是在掌心、腳掌、鼻翼周圍或皮膚較厚的部位,從而讓皮膚呈現黃橙色調。這種狀態在醫學上稱為 carotenemia(胡蘿蔔素血症)

 

大量攝取胡蘿蔔素的食物

大量攝取胡蘿蔔素的食物

研究也發現,當人們開始大量攝取胡蘿蔔素的食物,例如胡蘿蔔、南瓜、橙色番薯等,皮膚的黃色指數(即 yellowness)在幾週內就可能顯著上升。於一項臨床交叉設計試驗中,志願者每天食用大量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 4 週後,皮膚在陽光曝露與非曝露處皆出現黃色調加深,與血漿中類胡蘿蔔素濃度呈正相關。

 

蔬果奶昔為期六週

蔬果奶昔為期六週實驗

另有研究以亞洲族群為對象,讓受試者每日飲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奶昔為期六週。結果顯示,他們的皮膚不僅呈現黃色提升,紅色調(代表某些紅色類胡蘿蔔素,如番茄紅素)也略有上升。這意味著,不同類胡蘿蔔素可能在皮膚中共同作用,帶來的顏色變化比單一色調複雜。 

 

是美化還是警告?

是美化還是警告?

有趣的是,這類因飲食導致的皮膚變色,在某些研究中被視為「健康膚色」的一部分。因為類胡蘿蔔素同時具備抗氧化特性,皮膚中適量的類胡蘿蔔素色澤有時被認為是飲食良好、健康狀態的象徵。 

然而,需要留意的是,這類色調改變大多是無害的,可在減少該類食材攝取後逐漸恢復正常。與此同時,若皮膚變黃伴隨眼白發黃,則需警惕可能是黃疸(肝功能問題)而非單純色素累積。

 

變黃要多少?

變黃要多少?

雖然變色可能發生,但要變得明顯通常需要不小的攝入量與持續時間。例如,有臨床報告指出,連續攝取大約 10 根胡蘿蔔/天,持續數週,才可能誘發可見的橙黃色皮膚。研究亦指出,即使每週僅吃三次嬰兒胡蘿蔔,也能在數週內使皮膚中的類胡蘿蔔素濃度明顯上升。這提醒我們,平日看似微小的飲食改變,也有可能在皮膚上留下痕跡。 


最新文章

  

 

  聯絡我們
合作、投稿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廣告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 

 


免責聲明
私隱政策

Copyright @ 2025 Profite Magazine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