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巴樓梯風波|坐或不坐,究竟邊條界線?

前日,有港女在城巴上層樓梯看到一位黑衣女子竟然坐在樓梯上,於是請她「借過」。結果卻被對方以英文、韓文大聲咒罵,引爆全網討論。有人聲援「她無錯」,有人批評行為危險,也有論點指出當下社會規範與禮儀的灰色地帶。

這起小插曲,表面上是「公共交通的小摩擦」,但背後卻反映出都市生活裡的幾個矛盾:

城巴樓梯風波

1. 行為規範 vs 彈性空間

城巴的告示寫著「上層及樓梯不准站立」,卻沒有明文禁止「坐下」。報道指出該張告示在中、英兩文都無禁止坐的字眼。 於是,該黑衣女子便以上為由反駁。這就帶出一個問題:到底公共空間規範應該寫得多嚴謹?又或者應該留多少彈性給個人判斷?

 

2. 公眾責任與安全感

有人指出,坐在樓梯上即使沒違例,但有「阻礙通道」與「安全風險」的可能性。一旦巴士急煞或乘客上下車,後果不堪設想。
從這角度看,「無寫不等於可以」這句話太簡化了。社會基於安全與公共秩序,有時需要以較保守的態度來看待這種行為。

 

3. 溝通與禮貌的濃度

事件最先由一句「借過」觸發。原本或許是客氣請人讓路,奈何被對方強烈回應為「你想要什麼」,甚至拉出英文、韓文來反擊。這場語言與情緒的碰撞讓整個場面高度張力。

同時,後續網民輿論兩極──有支持者話「她無錯」,也有批評者指她的行為危險、不合適。這正體現了現代都市裡,禮貌與個人的界線、責任與自由難以取得一致共識。

 

4. 社會觀察:我們對哪種行為更敏感?

這件事之所以成為熱話,不只是因為「在巴士上吵架」那麼簡單,而是因為它觸碰了幾條敏感線:

  • 誰有權說什麼才是「正確行為」?

  • 當你覺得自己是「被冒犯者」時,要怎麼溝通才合理?

  • 在都市公共空間,個人自由與公共安全該如何取捨?


最新文章

  

 

  聯絡我們
合作、投稿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廣告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 

 


免責聲明
私隱政策

Copyright @ 2025 Profite Magazine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