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本的街道上,曾經流行一種被稱為 紙芝居(Kamishibai) 的講故事藝能,表演者手持木箱與一系列圖畫說故事給觀眾觀看。有人甚至稱它是「YouTuber 的前身」。這個結合視覺與語言的藝術形式,於 20 世紀初後成為日本街頭文化的重要一環,對漫畫與現代視覺敘事有着深遠的影響。
起源與傳入

紙芝居最初並非日本本土文化。它的原型來自荷蘭的「紙娃娃木偶戲」風格,後傳入日本,並在當地發展出街頭講故事的形式。起初,紙芝居演出會在小木箱上開鑿幾個小孔,讓觀眾從孔中窺視圖畫。隨著構思改良,演出者改用木箱搭設幕布,並透過多張圖畫依次展示,讓後排觀眾也能看清。
黃金時期:1930 年代的街頭表演

進入 1930 年代後,紙芝居成為日本節慶、廟會或街頭的熱門娛樂。當時的演出通常針對兒童,敘述神話、歷史或冒險故事。表演者不再針對觀眾收票,而是靠販售糖果與點心作為收入來源。由於製作圖畫需要藝術家協助,許多失業畫家便受邀負責繪製夾圖,讓紙芝居既具藝術性又具娛樂性。
衰落與影響

隨著電視於戰後開始普及,紙芝居的吸引力漸漸被取代,街頭演出逐漸消退。然而,紙芝居對日本漫畫(manga)與後來的動畫風格影響深遠。它的分鏡、畫框切換方式,以及「畫面 + 口頭敘述」的結構,成為後世視覺敘事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