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塊可樂餅

日本有不少有趣的習俗,例如聖誕節要吃KFC炸雞,抑或是男生要在白色情人節回送朱古力等,然而,這些都是商業行銷的結果。但在日本千千萬萬個習俗中,卻有一項是從網上流傳而來的,本來只是個玩笑,後來卻變成習慣,就是「台風コロッケ(颱風可樂餅)」!

可樂餅為甚麼叫可樂餅?

 

可樂餅為甚麼叫可樂餅?

 

首先,先談談為何可樂餅叫可樂餅。你知道嗎?原來可樂餅和可樂是沒任何關係!

可樂餅之所以叫可樂餅,是因為音譯。可樂餅最早記載於1661年,發源於法國,原先是皇室專屬的美食,由法皇路易十四御廚親手撰寫的食譜,內餡以松露、牛羊內臟和奶油、起司搗碎而成。而可樂餅的法文名稱為「croquette」,意思是咬下酥脆的食物時,齒間所發出的聲音。

可樂餅其後從法國傳入日本,在日本興旺發達起來,而日本人取其音「コロッケ(korokke)」,成為「可樂餅」。

 

為甚麼在颱風日子一定要吃可樂餅?

 

超市也會在颱風接近時進行可樂餅特賣,更有研究指,當颱風肆虐前兩天,可樂餅的銷量是平日的1.5倍!

 

超市也會在颱風接近時進行可樂餅特賣,更有研究指,當颱風肆虐前兩天,可樂餅的銷量是平日的1.5倍!

 

在日本,有一項特別的習俗,就是在颱風肆虐時一定要吃可樂餅。颱風來襲前,連超市也出現「說到颱風天就一定要吃可樂餅!」的標語,更會進行特賣,到底颱風跟可樂餅有甚麼關係呢?

其實這個在颱風日子要吃可樂餅一事,起源於2001年颱風帕布登陸日本時,日本最大匿名討論區2ch上的一個颱風討論串「颱風著陸實況路線(上陸秒読み実況スレッド)」。

一位網友突然說︰「以防萬一,我已經先買了16個可樂餅,而且已經吃了3個。」到底是如何「以防萬一」,又為甚麼是可樂餅呢?至今仍然不明,但因為當下看到討論串的人也跟著一起討論,更有些人看著看著亦突然想吃可樂餅,接著就陸續有人外出買可樂餅,從此之後「颱風日子吃可樂餅」就變成了日本網友間的「共識」!

每當在颱風來臨時,日本人就會吃可樂餅,更有人會聚集在一起直播吃可樂餅。超市也會在颱風接近時進行特賣,更有研究指,當颱風肆虐前兩天,可樂餅的銷量是平日的1.5倍!

相信留言「以防萬一」的人也沒想到,自己會成為這個可樂餅流行的發起人吧!

 

延伸閱讀:

日本暴走族|日本次文化 開始式微的暴走族文化

日本鳥居|神社鳥居為何叫鳥居?為何大多鳥居都是紅色的?

 

 

日本網友自製「颱風可樂餅」

 

日本網友自製「颱風可樂餅」

 

有日本網友更自製「颱風可樂餅」!因為在颱風來臨時,未必每個人也能外出購買可樂餅,因此有網友會特意在家自製可樂餅。

而日本網友「懐古 P(@wiwaxia_m)」就是其一,他每年都會在颱風日子,特製颱風形狀的可樂餅,並於Twitter發佈成果。從外型看到,「颱風可樂餅」一年比一年進步,而2022年的颱風尤其兇猛,完全可以感覺到它的殺傷力!

 

延伸閱讀:

 

世界聖誕文化|4 個國家有趣聖誕習俗 點解日本聖誕要食KFC?

食物冷知識|日本銅鑼燒原來與武士報恩有關? 多啦A夢也是「豆沙包」忠粉!

 

 


韓國薄荷朱古力食品|居然有薄荷朱古力炸雞、薄荷朱古力炒年糕?盤點8款韓國薄荷朱古力食品!

不知確切從哪時候開始,「薄朱團(민초단)」出現在韓國的常用語系列裏,但薄荷朱古力的風潮,據推測最早應該是從「31雪糕」的薄荷朱古力雪糕開始的,這個口味的雪糕經過名人、網友分享,在韓國造成一股追捧的熱潮,因此各類不同的品牌都陸續推出薄荷朱古力的食品。然而,在韓國大眾對薄荷朱古力的反應卻製兩極,喜歡吃的人當然覺得加了薄荷口味很清爽,但不喜歡吃的人就認爲超噁心,感覺就像在吃牙膏。今天小編就決定為大家盤點8款韓國薄荷朱古力食品,看看你能不能接受!

全球最驚險過山車|你敢挑戰嗎?CNN評選世界上最驚險的5大主題樂園過山車 光是看照片就腳軟了!

過山車是主題樂園裏最受歡迎的機動遊戲之一,不少人都熱愛坐過山車時帶來的刺激感!對於過山車瘋狂的人而言,每個失速、每個急衝都充滿意義。而隨著科技的進步,現在的主題樂園可以設計更高、更陡、更刺激、更快速的過山車!若然你也是過山車愛好者,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5個,由CNN評選出來的最驚險主題樂園過山車!

世界奇怪節日|屍體都可以拿來慶祝?盤點世界各地7個奇怪又有趣的節日

不同的國家也有著自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節日,但是有些節日聽起來就很匪夷所思,完全不能理解這種節日的意義。接下來小編會為大家會介紹7個世界各地奇怪又有趣的節日,你又會不會想參與呢?

  

 

  聯絡我們
合作、投稿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廣告查詢:
[email protected]

 

 


免責聲明
私隱政策

Copyright @ 2023 Profite Magazine. All rights reserved.